English

沪上绿色图书,撑起一片蓝天

1998-10-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是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全人类一致关注的焦点问题。一部部环保法规陆续出台,一项项环境治理行动先后启动,一个个民间环保协会纷纷涌现,构成了今日中国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辉煌壮美的交响。其中,书界环境保护题材图书———也称绿色图书———的大量出版,为环保大业推波助澜,堪称这部交响中一个亮丽的声部。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不过,上海人环境意识的觉醒也比较早。上海的出版界人士,在环保题材出版领域进行积极探索,为推进环保事业、传播绿色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上海四家科字号出版社环保图书的出版,至少可以上溯到90年代初,其后呈现出持续不衰的出版态势,在出版思路上也各具特色。

环境问题升格为社会各界的主流话题之前,主要还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小圈子内,体现在出版上,就是形成了工程技术图书占很大份额的格局。上海科技出版社90年代初期的《大气污染》、《水处理》、《分流污水治理工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结一个时期环保工程经验的百万字巨篇《上海工业污染防治》等,均是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设计的,其中并没有吸纳普通读者的主动意识,这时的环保,似乎还只是少数人的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在同一时期推出的《地球只有一个》、《人·资源·环境科普漫画选》则凸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但是显然还仅是此类书的初步开发,与现代读者的阅读期待依然有所隔膜。雅俗共赏的知识类科普读物是绿色图书的重要形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对这一形式着力甚多。《中国保护动物》、《中国保护植物》两本书出版后屡屡获奖;《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计140多万字,以精装彩印、大16开本的形式显示了其凝重的分量;《爱护我们的地球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博览丛书》的成员,系由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主编,由于其内容权威、行文生动,成为丛书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员,在此前9万册的不俗印数基础上,近日又单独加印了6千册。绿色图书还将其触角伸到了少儿读物领域。上海科教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绿色小脑袋》丛书,以卡通形象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初步认识,体现了绿色事业要从娃娃抓起的追求。

还有一本书是不应该遗忘的,这就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于1995年4月出版的《环境保护法规大全》。该书1400多页,收录了当时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领域全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以及古代环保内容的律令、国际环保公约、各国的环保法律等全面内容,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有关环保问题的法律、法规汇编本。有了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才算有了切实保障,因此,这类图书的出版,其非凡意义不言而喻。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上8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的发展观,目前它已经被纳入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在这一战略中,环境保护是核心概念之一。1997年以来,以可持续发展命名的图书出版成为热点。“’97上海科技节”就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上海对环保事业的重视。配合这次活动,上海科普出版社推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100例》两本书。其中后者图文并茂,就事论理,讲述了“化肥和农药并非多多益善———从化学农业到生态农业”、“奶粉与环保相对抗———提倡用母乳哺喂婴儿”、“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治理空气污染是当务之急”、“大面积赤潮带———大海向我们发出红色警告”等100个妙趣横生也发人深思的小话题,是这个出版领域里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环保图书的全面铺开、日渐走热自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此类图书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出版社普及环保观念的高涨热情,换来的往往却是负经济效益。剃头挑子一头热,个中原因大概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众对环保话题的热情本来就不太高;另一方面是环保图书大多数还停留在对环境恶化的简单展览上,难以摆脱“灌输”、“填鸭”的色彩,因而无法在读者中形成广泛的购买和阅读的兴奋点。要突破这一瓶颈,最好的办法是推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吸引读者,从而逐步激活这块重要的阅读地域。上海科字号出版社的出版人也正在苦苦思索如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推出一些适销对路的此类图书。

令笔者称奇的是,上海四家科技类出版社居然明年都有环保丛书的出版计划。第一套书是上海科教出版社与中国人类生态协会合作的《人类生态学丛书》,该套书彰显了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理论出发点,努力对环境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开掘。第二套书是上海科普出版社的“绿色系列”,该套丛书把目光投向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向人们推介“绿色”的生产、生活、消费、思维方式,对读者可能更具有亲切感。第三套书是上海科技出版社与国家环保局宣传中心合作的一套译著,如果在选书上精益求精,则不但开国内出版界大规模介绍国外先进环保理念和经验的风气,而且有望塑造出一个优秀品牌。记者但愿这几套书的出版能为令国人瞩目的沪版书阵容再涂上几抹绿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绿色图书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等到绿色图书不但是出版热,而且是阅读热之日,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才可以额手相庆,那也是人类真正的福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